2025 年 10 月的珠江口,海风裹挟着发展的活力,广州港大屿山锚地内,装载 16.3 万吨进口铁矿石的巨轮刚停泊稳当,黄埔海关关员郭明与同事便搭乘交通艇疾驰而至。登轮、查验、确认、放行,一系列流程高效衔接,短短数小时后,8 万吨铁矿石便从巨轮直接换装上内河驳船,朝着韶关钢铁公司的生产车间全速驶去。“放在以前,这批货至少要多等 5 天才能到厂,现在‘锚地直提’让通关按下了‘快进键’。” 郭明的感慨,道出了珠江口通关 “加速度” 背后的深刻变革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海运与内河运输衔接的核心枢纽,珠江口承载着辐射滇、桂、赣、黔、湘等省区物流链的重任,广州港 3200 平方公里的锚地更是外贸货物进出的关键节点。然而,曾几何时,“慢” 是这里物流的痛点:进口大宗散货船因码头吃水浅、堆场容量有限,需先在锚地等待减载,再靠泊卸载,经海关监管后重新装船转运,“船等泊位、货等装卸” 成常态。郭明回忆,一艘 7 万吨级铁矿石货轮,单是等待靠泊就可能耗费 3 天,加上装卸、监管环节,全程比预期多花 5 天,企业不仅要承担日均 14 万元的船舶费用,还面临货物损耗风险,物流效率与成本压力让不少企业 “头疼”。
通关 “加速度” 的破局点,始于黄埔海关 “锚地直提” 改革的落地。2023 年,伴随 “十四五” 规划对物流畅通要求的深化,黄埔老港海关打破 “监管必须在码头” 的传统模式,将监管关口从固定码头前移至海上锚地,让 “监管跟着货物走”。如今,像郭明这样的关员主动登轮开展监管,货物一经放行,即可通过驳船直接从锚地提离,省去码头卸载、重新装载两个关键环节,相当于在珠江口搭建起一座座 “流动散货码头”。更贴心的是,海关还针对不同吨位船舶,创新推出 7 万吨、11 万吨、17 万吨级多元化直提方案,企业可根据生产需求自主选择 “全船直提”“直提 + 靠港” 等组合模式,物流安排更灵活,通关效率再升级。
数据是 “加速度” 最直观的证明:7 万吨级散货船在 “锚地直提” 模式下,船舶日均费用从 14 万元降至 9 万元,降幅超 35%,单船作业时间平均缩短 5 天;截至 2025 年 10 月,改革累计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 1.8 亿元,推动广州港锚地货物吞吐量增长 42.7%。这份 “成绩单” 背后,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王状算了笔账:参与改革后,企业仅滞期费和损耗费就节约近 9000 万元,“原材料及时到厂,生产线再也不用‘等米下锅’,产能稳定了,竞争力自然提上来了。” 广东中南钢铁更是凭借这一模式化解过危机 —— 此前一批进口煤炭因天气推迟到港,生产线告急,海关指导企业启动 “直提 + 靠港” 模式,2 万吨急用煤炭快速运抵,成功保住生产。
如今,“锚地直提” 改革已纳入《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 年)》,未来将辐射更多货种与企业。在珠江口,通关 “加速度” 的故事还在续写:从巨轮锚地的高效监管,到企业车间的及时供料;从物流成本的显著下降,到供应链韧性的持续增强,黄埔海关的改革创新正让珠江口这一黄金水道焕发更强活力。正如郭明站在交通艇上望向繁忙的锚地时所说:“每一次登轮监管,都是在为湾区外贸的‘快进’添砖加瓦。” 珠江口上的通关 “加速度”,不仅是效率的提升,更是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,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筑牢了坚实的物流根基。
   

 
沧源桀睿进出口有限公司专注于中缅进出口贸易服务,服务贯穿整个国际贸易流程:专业进出口报关、一般贸易退税代理、国际贸易结算、进出口单证办理、进出口物流配送、货物仓储、中缅专线物流等,全力打造成为“外贸门到门一条龙”的外贸综合服务体。
电话:4000-888-707 
传真:0692-4116315 
邮箱:yunnanjierui@163.com 
网址:www.jieruifwdr.com 
杨经理 手机:19526696809 QQ:2316541978